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

分享與短評: 陳星戰-兩岸發展之前瞻性思維(原文)

今天特別引用這篇12月份[鏡報(The Mirror)]月刊上「兩岸發展之前瞻性思維」,讓台灣人民從不同觀點瞭解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們享受中國北京「藩王之禮」背後的思維與動機。也給其他前仆後繼前往中國朝聖"交聘"的藍綠政治人物認知,自己是如何被北京當局佈局算計。

依陳星戰先生此篇文章的推論,除了傳言中的邀請連戰出任中國國家副主席之外,下一個北京算計的目標就是拉攏代表台灣民意最高機關的立法院長,之後會藉由釣魚台爭議把台灣的軍隊與中國解放軍結合,打擊美日同盟,瓦解保護台灣的國際力量。

本文的一大謬誤與刻意的忽視之處就是  -  台灣的情形與南北朝有很大的不同 - 南北朝雖然分裂分治,但都是屬於"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極端專制主義"類型。但今日的台灣已經走向民主體制,尊重人類的普世價值,與中國一黨專政的體制大為不同。

台灣人可以好好深思這篇文章背後的意涵,在此時此刻還能透過選舉投票決定自己未來的時候,想想自己是否要選擇一條歷史上南朝「交聘-互市-亡國」的道路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本文出自 [鏡報] 兩岸發展之前瞻性思維  作者:  陳星戰

兩岸政治會談不可能一步登天,順理成章的做法就是開展兩岸立法首長的互訪,這符合現實的需要。面對兩岸共同海洋資源遭外國侵吞,盡快加強兩岸軍事合作,這是兩岸血性軍人的願望。台灣戰略地位固然重要,但不是永恆的,現在是陸促統,將來可能倒過來台促統,所以政治家必須比民眾具前瞻性。
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即將來臨,一百年前,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,經過浴血奮鬥推翻了滿清的統治,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,開創了全新的共和時代。這是值得所有中國人以及一切進步人士紀念的日子。在這緬懷先賢偉業的時候,「但悲不見九州同」出現轉機,兩岸關係獲得突破性進展。ECFA已走出合作的第一步,下一步如何走?北京方面的腹稿如何?值得關心兩岸前途的所有人士探討。


北魏「交聘、互市」的啟示

以史為鏡,鑑古知今。在中國歷史上,有一個不受注目,卻是最成功、影響中國最深遠的統一例子。

公元439年,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,三百年來的戰亂和分裂暫告一段落。北魏統治中國北方長達148年,與南朝形成對峙的局面,史稱南北朝時期。北魏是一個很傑出的朝代,初期也準備以武力統一南朝,北魏發動的「瓜步之戰」極大削弱和動搖了南方政權,其後卻突然放棄了武力統一,改行另一種做法。

北魏力推南北「交聘、互市」。「互市」指南北經貿往來,「交聘」就是雙方官員的互訪。當時的交聘有三大內容:一是處理互市;二是商討交換戰俘,也包括軍事結盟等國家大事;三是進行賦詩酬酢、談辯論難、典禮參訪,甚至比賽騎射等。雙方為了在交聘互動中凌駕對方,無不妙選聘使,以外交辭令進行政治、文化正統的對決。由此產生了不少善辯之士和外交高手,挖掘出不少治國賢士。該高明戰略的「總設計師」是北魏精明的女政治家、漢人馮太后(公元442-490)。

史載雙方對交聘均十分重視,每次皇帝都接見,不少精彩故事為後世所樂道。到了南北朝後期,交聘問難變成例行公事,雙方的關係越來越務實,也沒有多少敵意了,部份還跑到對方朝廷做官。後來北朝出現短暫的分裂,隋滅周北方重歸統一。隋文帝延續北魏政策,直至南陳極度腐朽,民心北向,才決策統一南朝並作了充分的準備。先發布了一篇很長的檄文,歷數南陳之罪及統一理據,並動用不少人力將檄文抄了30萬份分發給南朝各地。繼而起兵百萬,史載長江北岸東臨東海,西至巴蜀都是隋軍,結果幾乎兵不血刃統一了全國,成為流血最少、統一基礎最堅實的統一範例。

連戰獲「王禮」接待有玄機

據聞,北京認為南北朝這段歷史值得借鑑,才有了2005年舉世矚目的「胡連會」。接待連戰的禮數也大有文章,既成功避開了「矮化」、「貶之為一個省」之說詞,細心分析還可以發現,其中不無隱含大陸對未來兩岸關係的格局、甚或統一後台灣的「定位」。

根據大陸的禮儀制度,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來訪的最高接待規格是:一、中方部長級官員機場接機,但不鋪紅地;二、中方對等官員(元首或政府首腦)在人民大會堂鋪紅地迎接,並檢閱解放軍三軍儀仗隊;三、人民大會堂宴請。

連戰登陸的接待規格是:一、部長級(國台辦主任)接機,機場鋪紅地迎接,致歡迎詞及抵步致詞;二、胡錦濤人民大會堂二度鋪紅地迎接;三、中南海胡錦濤家宴連戰。

兩相對比,由於都是中國人,運用中國人的智慧使接待規格達到了最高;尤其中南海家宴,只有美俄兩國總統享受過。這種既區別於兩個國家之間的外交禮儀,又高於一般的接待規格,可喻之為「藩王之禮」。

在「台獨」甚囂塵上的形勢下,連戰敢於逆流而上,破冰登陸,表現了政治家的智慧。因此,傳聞邀請連戰出任中國國家副主席並非空穴來風。權威人士稱,北京的構想已非一朝一夕,北京的誠意不容懷疑。因此,不管連戰公民身份如何,只要是中國人已經足夠。並進一步解釋,全國政協不少港澳委員仍手持外國護照,因而技術上完全行得通,履行公務外訪也不存在難題,同時可體現「兩岸同屬一中」,若成事最快可在兩年多後的十二屆人大確定。

兩岸立法首長宜先互訪

最近,馬英九接受美聯社專訪,談到兩岸問題時表示:我們並不是要故意拖延政治議題談判。美聯社的報道變成:最快有可能在第二屆任內展開政治會談。引起小風波。

其實,「胡馬會」的條件遠未成熟有目共睹,抱持「不統不獨」的立場,兩岸的政治會談就沒有多少意義。試設想,假如當年尼克遜訪華,要求只談中美聯合抗蘇而不談一中,北京會接受嗎。因此,國台辦主任王毅回應道:「我們不急於和台灣就政治問題舉行會談。」又說:「但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政治對話增進了解、積累共識。」既然兩岸政治會談不能一步登天,順理成章的做法就是開展兩岸立法首長的互訪,這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和現實的需要。

其次,海基海協兩會首長雖實現了互訪,但爆發的驚濤駭浪證明這種關係的脆弱和不穩定性。江丙坤和陳雲林雖曾擔任過部長級的行政官員,畢竟是以民間身份互訪,「公權力並不充分」。現時居住在大陸的台灣人數以十萬計,雙方的投資數以百億計,這麼龐大的資產雙方都需要有政治保證,海峽兩會政治上難肩負這個責任,兩岸必須有「更重份量」的交往。

第三,兩岸雖然簽定了ECFA,日後難免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法律問題,甚至雙方現有法律都無法解決的問題,建立兩岸立法首長的互通渠道,有備無患。

第四,兩岸立法首長的互訪,可帶動民意代表的交流,包括反對派方面也可來個「交聘」互動,唇槍舌劍也比「雞犬之聲相聞,老死不相往來」要好。況且,不辯論又何來真理,不來往又何來溝通。

第五,兩岸立法首長互訪在技術上比較容易處理,繁文縟節也少,起動容易。

為此,盡快推動兩岸立法首長互訪可說是「天、地、人」的共同要求。

軍方預言台獨大勢已去

與北京公開的態度有異,大陸的政治智囊認為:台獨大勢已去。解放軍戰略家們進一步認為,即使台獨分子上台也不敢搞台獨,當今世界的大氣候沒有台獨的生存空間。至於美國方面,即使玩甚麼把戲也不會支持台獨,就算朝鮮方面出現重大的政治危機,引發中美之間的嚴重對峙(可能性極微),也不會影響兩岸關係的定勢。因為中美的共同利益太多、太重要,華爾街不會讓政治家破壞其好事。

大陸軍方智囊認為,不應只盯台獨──這絕非輕敵,而要同時盯一個虎視耽耽的更危險的敵人。軍方相信,日本極有可能上升為中國的主要威脅。日本經濟衰退長達20年仍無解決的辦法,挑起戰爭轉移視並非危言聳聽,日本正一步一步走向這個危險的境地,且看以下事實。

日本今年預算48%靠發行國債填補,國債累積高達11.3萬億美元(80日圓兌1美元),等於24年稅收之和,政府還債能力接近零,但財政開支仍向軍費傾斜。日本已有兩艘準航母,若搭載F- 35B戰機便成真正的航母,還聲言建造核潛艇,打破無核立國原則。日本軍國主義陰魂日益活躍,近年頻頻寄子彈恐嚇中國外交機構,與當年甲午戰爭和侵華戰爭前後恐嚇和行刺中國外交人員如出一轍。日本侵犯中國釣魚島主權和東海經濟水域,與當年侵犯中國東北手法一樣。這表明日本正在進行危險的備戰。切勿忘記,當年列強只有日本制定了滅亡中國的計劃並付諸行動。如若認為中國已相當強大,日本不敢輕舉妄動則極度危險,當年滿清不也是一個龐然大物?北洋艦隊不也強於日本嗎?

面對此形勢,軍方要求將戰略眼光放得更遠,加快發展中遠洋海軍正體現了應有的危機意識,對台獨形勢的正確評估也是源於這一要求。假如中日真的不幸爆發戰爭,台灣若趁機搞獨立,收拾台獨也不過是回師之勞罷了。

至於日本支持台獨,則只會徹底葬送台獨,因為台灣人民不會忘記歷史。 

軍事合作難中有易勿拖

北京提出發展兩岸關係的方針是「先易後難、先經後政」,其核心是先易後難,為此才能打破隔閡,盡快合作,共抗危機。若非人為障礙,「政難經易」應該倒過來。

著名「扁迷」,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、美智庫「布魯金斯研究院」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的新書洩露了天機:「日本十分害怕兩岸攜手合作捍衛釣魚島。」若果真如此,「日本的軍艦、飛機只能乖乖退出東海」。

兩岸軍事合作看起來很困難,尤其雙方處於敵對關係就更困難。但是,歷史經常出現這樣的鏡頭,打生打死的雙方軍隊,瞬間握手言和親如手足。面對兩岸共同的海洋資源遭外國侵吞,兩岸應盡快加強軍事合作,共同保衛國家主權和兩岸共同的利益。這也是兩岸血性軍人的願望。

現在陸促統將來台促統

世界恍如萬花筒。南北韓分裂,以前北統南不統,現在是南統北不統。柏林牆,原來是東德築來抗拒西德。後來倒下了,西德人抱怨為東德付出太多,又怕東德人過來搶飯碗,所以倒望這道牆重新起。統一並不那麼寫意。

80年代末,香港GDP是廣東10倍,僅過了20年,廣東倒過來是香港2倍。經常低估中國GDP的國際貨幣基金最新預測,五年後中國人均GDP由今年4300美元增至7300美元,國際經濟學界主流認為可達1萬美元,進入準富裕國家行列。再過五年即2020年為2萬美元,達到富裕國水平。實力影響人的思維,民間抱怨對台讓利太多,調侃統一原來是為了吃虧。中央保港政策地方也有微詞,出現所謂「大門開、小門不開」情況。

所以,香港有識之士憂心香港邊緣化,日本有國際視野人士勸誡日本要有是中國十分一的心理準備,台灣應該深思!歷史的示是金融海嘯不會僅一次,台灣畢竟是小經濟體,扁舟如何抗怒海。歐豬四國經濟有難,歐盟表現令人齒冷,與中國援助希臘形成鮮明對照。

台灣的戰略地位固然重要,台灣以此作為政治籌碼很危險,因為台灣的戰略地位不是永恆的!相對中國將來的實力尤其軍事實力,台灣戰略地位時移世易只是美國隨時可以放棄的一隻棋子。現在是陸促統,將來可能倒過來台促統,若等到那一天來臨,台灣還有叫價能力嗎?所以政治家必須比民眾具前瞻性,在最有利的時機為自己的選民爭取最大的利益才可稱之為智者。

[鏡報]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